从山野到公路之二——记一次半马雨战

2018-11-24

上周日,我在苏州,雨中完成了一场半马。从缘起到赛事选择,从练习准备到赛前突发状况,从赛中见闻感受到赛后思考与展望。这篇文章为你一一道来。

半马

自2016年11月,笔者先后参加了25公里、33公里、50公里的越野赛,然而我逐渐发现,由于之前没有路跑的底子,我越野跑的速度一直提不起来,总是压着关门时间1个小时左右到站,到站时CP站里好吃的好喝的都所剩不多了。虽说越野跑上坡靠体能、下坡靠技术,但是没有平常路跑的底子,在越野赛中即便遇到平坡山路、柏油路段也还是想去走,没有持续跑动起来的那股动力。

为了改变这一状况,2018年我决定从山野到公路,用一年时间把路跑这门缺的课补上,于是定下两个目标:上半年争取10公里跑进1小时,下半年争取半马跑进2小时。

今年4月,10公里的比赛在杭州完成,经过赛前四周有计划的练习,顺利跑到了54分34秒。然后就没怎么路跑,该爬山爬山,还是忘不了对山野的热爱。下半年投入半马的准备,大概8月份的时候,我选定了一场比赛——11月18日的苏州太湖马拉松。其实上马也在这一天举行,不过上马要抽签,我不喜欢需要抽签的比赛,全国全世界比赛这么多,肯定是我挑比赛啊,怎么能是比赛挑我呢,对不对。

赛前两个月

比赛选定了之后,我自己制定了一项八周的练习计划。其实我平时很少跑步,都是以赛代练,以赛促练。一年报两场比赛,就能让我练好几个月嘛。

练习大概是从9月下旬开始的,由于4月到9月都没怎么跑,所以设计成从很短的距离(3公里)开始,循序渐进逐步增加,每周的常规跑练习中间还穿插了间歇跑、徒步、游泳等其他运动方式。实际落实的练习内容如下(注:原计划练习的强度和次数更高更多一些,部分练习内容因身体状况、天气等原已因缩减或取消):

半马赛前8周练习

具体到战术上,之前10公里跑进1小时平均配速只要6分钟之内即可,在上半年赛前一个月的练习过程中,配速已经可以稳定在5分30秒到5分40秒之间了,在实际比赛中甚至还提高到了5分27秒。而半马21.0975公里要在2小时内完成,平均配速要达到5分41秒27以内,所以练习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5分40秒的基准线,因为从来没连续跑过20公里以上的距离,所以,不光要能达到这个配速,还要有能力把这个配速保持很长的时间或者说距离,换句话说,后面不能掉速太严重。

经过前三周的练习,我在6公里以内的距离已经可以把配速稳定在5’30以内,计划在6公里以上更远的距离中能把配速控制在5’30到5’40之间,这样21公里总体配速才会在5’30到5’35之间(还要考虑到实际比赛中进站补水等情况带来的配速下降),才能保证整体跑进2小时。

十一期间我去千八穿越,遇到了运动牛人阿栋,阿栋建议我做一些间歇跑练习,比如5公里中将第2、4公里作为快速段,其他3公里正常。他建议快速段配速最好到4’20以内,我试了一下,根本坚持不住,最快4’40,而且呼吸跟不上,感觉肚子里气顶的厉害。后来我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了一下,改为快速段400米、恢复段200米到600米不等。实验下来感觉呼吸舒服多了,配速也确有所提高(该5公里平均达到5’04),并且间歇跑练习之后再做常规跑时配速也有所提升,6公里之内的距离可以稳定在5’20左右了。

后五周主要是8公里以上距离的练习,同时也旨在通过多次练习发现长距离跑中可能出现的状况(比如岔气、意外鞋带松开、手表不亮看不到配速等等),实践在跑中的应对与调整方法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,可以在10公里的距离上保持5’30的配速了。

在倒数第二周继续突破长距离,尝试了13公里、15公里等之前从没有连续奔跑过的距离,在最后一周减量。

赛前一周

本来那次15公里的练习安排在周日,结果周日空气相当差,我就改为用迷你训练带做深层小肌肉练习了。周一跑完15公里拉伸之后没什么大碍,直到周四上午都没事儿还活蹦乱跳的。周四下午一次起身站立的时候突然觉得右脚外侧略有疼痛,当时没当个事。结果过了一晚上没好,周五便去了医院,医生说小炎症,问题不大。当时我没敢告诉大夫我周日要去跑半马,只说我周末要到外地去,可能要走很多路,会有问题么?大夫说你正常该动动没有事儿。我说万一动多了严重了就不好了,有没有什么暂时处置的办法?他给我开了一盒口服+两盒外涂的药。

周六我就这么去了苏州,然后天气预报苏州周日大雨。我觉得起跑没问题,中途看跑起来的感觉和自己调整的情况,不舒服就退赛,就算DNF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
比赛日

一早就开始下雨。我住的酒店正好在前往起点的进场路线上,一出门便看到成群结队背着红色参赛包的跑者们,撑起雨伞跟着他们走就是了。进场之后找到我对应的25号存包车,将除了一会跑时穿戴的装备以外的所有物品放入包中存于车上。由于比赛线路不是环线,存包车也将在起跑后开赴终点等待。

我之前三次越野赛和一次路跑比赛都非常幸运,全是好天气从没遇到下雨。这次是首次雨战,我上身短袖跑衫,下身压缩裤+外面短裤,不带手机,只戴手表,组委会发的薄雨衣在集结等待的时候披着,起跑之前就脱掉扔垃圾箱里。

马拉松与越野赛除了路面类型迥然不同以外,另一个差别就是参赛人数。越野赛顶多几千人,这次苏马一共两万人:全马AB组共8000人在最前面集结,半马CDE组共12000人跟在后面集结,好像还有一个5公里的迷你组10000人在最后。起跑前一架拍摄直升机在狮山路上空反复地盘旋飞过,掀起阵阵人浪。我是第一次参加半马赛事,之前在田协没有半马的成绩记录,直接被分在E组,起跑后向前跑动了三四分钟才经过计时芯片。

头一次跑上万人的比赛,有时候一个下坡再接一个上坡,你就会发现,前方道路上满满的都是人,完全没有越野跑在山中小径前后都不见人的那种孤寂感。

跑着跑着在第3公里某处居然还“堵塞”了,那是一段比较窄的公路,边上一位选手跟他的同伴说,这种大家都放慢的时候可以趁机插空往前上一上,我便紧跟其后赶超了许多人,不过雨天插空向前超越时要小心别滑倒或者被撞到。后来发现原来是几个绑着530气球的兔子(官方配速员)在压着速度跑,后面跟着一大批估计奔着全马530的慢速跑者,就这样形成了阻塞。果然有人喊到,慢兔往边上靠一点,别堵在路中间。

超过了530的兔子之后,就感觉畅快多了,很快就又先后超过了430的兔子,半马215的兔子,半马200的兔子。曾经看到过一次半马145的兔子,不过没追上。无所谓,反正我目标2小时,只要把200的兔子落在身后就行呗。

跑动过程中虽然不去想太多,集中精力向前,其实还是会关注右脚的感觉,整个赛程中一共只痛了两三下,我一直是采用前脚掌先着地的姿势跑步法,所以并没有什么大碍。呼吸倒没有太关注,但很顺畅,没有任何岔气的感觉。

都说马拉松赛场上会遇到各种“妖怪”,什么唐僧师徒四人装扮的,我没有见到。有像军人一样整齐有力地喊着1234口号的,不得不说,确实挺鼓劲儿的。还有跑者腰间挂着音箱在雨中外放李志的《定西》。

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雨战。雨从头到尾一直下,而且越来越大,在大概11、12公里的时候,我感觉上身的跑衫已经湿透了。

这次半马从赛道的第5公里开始,每2.5公里就有水站,每5公里就有能量补给站。由于平时练习的时候可以做到15公里之内都不需补水,加上今天下雨帮助降温,我觉得这次比赛并不需要经常进站,前半程只在7.5公里处放缓了脚步边走边喝了几小口水。决定不补的站点我就直接沿着路外侧跑,避开人群保持速度不掉。

后半程过了14公里的时候我在想是到15补还是17.5再补,突然发现一名单只的200兔子(还是妹纸)蹭蹭蹭地跑到我前面去了,我回头看了一下,也没有其他200兔子上来,觉得她可能是要停顿补水,为了均速不掉才加速上来,我索性跟上去在15公里的站点水和运动饮料各喝了一点。

过了15公里之后,雨特别大,打在压缩裤上小腿后侧的雨水顺着流进了鞋,开始逐渐把鞋浸湿,很是讨厌,到18公里时感觉基本上是穿着两只进水的鞋在跑。只好告诉自己都跑到这了,再坚持3公里吧。

19公里之后有一段为了凑足里程特意设置的折返弯路,听旁边的选手说,就快到了,去年也是在这里一个U型的转弯。

果然转过弯后两旁的观众多了起来,加油助威,还有人去挨个拍手,我就不去浪费体力了,专心往前跑。过了20公里的牌子后拐过最后一个弯,来到太湖大道上,旁边的选手问我是不是快到了,我抬头看到前方远处的终点拱门,从一个小的方框,变得越来越大,越来越近。

就这样,我在雨中不断地坚持下完成了21.0975公里的比赛,最终净成绩1小时56分00秒。半马跑进两小时的目标达成。

上图是自己手表记录的配速,过了终点忘按了,又走了一会才发现。

赛后

领了完赛包,在雨中做了拉伸。除了奖牌、食物和水以外,组委会在完赛包里还放了毛巾和救生毯。以前参加越野赛的时候救生毯都是强制装备,薄薄的像锡纸一样(实际上是聚酯材料加上镀膜),折叠起来比扑克盒还小,但关键时刻它却可以防止失温保住性命。这还是我头一次打开它使用,一群完赛的选手披着它在雨中银光闪闪地走向接驳大巴车……

关于这场比赛,我总结一下,想了三个问题:

毕竟右脚赛前有点小伤,跑得还算保守吧,下次如果无伤的话,配速应该会有提升。我在越野跑中学到的第一原则就是尽量避免受伤,安全完赛。但如果真的已经受了伤,其实也没那么可怕,Kilian Jornet还曾摔断过腿,并不影响他几个月康复后在勃朗峰马拉松中夺冠。关键是,要了解常见的创伤机制,更要了解自己的身体,知道哪些情况是严重的,哪些情况是无碍的,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,什么时候该放弃。只有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状况,才能有足够游刃有余的应对能力。

下雨是把双刃剑,一方面可以帮助降温,往往雨战都会跑出更快的速度;另一方面雨太大的话,路滑可能会是个问题,此外雨水顺着压缩裤透进鞋里也是个问题,以后如果雨战不妨直接穿短裤了,就是起跑前会冷一些。

跟越野赛相比,马拉松赛事人多了太多,必然会有“堵塞”现象,该往前赶超的时候尽量往前去,但是要注意保护好自己。好在苏马也是田协认证的金牌赛事,跑过这一次有了成绩记录,下次再参赛至少不会是E组了。

再来放一张图,是赛前8周的练习以及最后实际半马比赛的跑量和跑出来的配速图。

跑量与配速

老规矩,一年只参加两次比赛,今年就这样了,后面不跑了,去爬爬山。至于明年是先跑个全马,还是直接回归越野赛?明年再说呗。